新质生产力“源头活水”如何来?科创动能照亮大湾区

发布时间:2024-06-06 02:16:53 来源: sp20240606

  羊城晚报记者 李钢 王丹阳

  身高1.7米、 “原产广东”的人形机器人稳步行走在新能源汽车装配线之间,灵活地“用手”进行门锁、车灯盖板检测,还以极流畅的动作贴好了车标;

  春日海上,载人无人机缓缓升空,仅仅20分钟,就可以把模拟一家人出行的“乘客”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飞至珠海九洲港码头,单程2.5到3小时的地面车程被“空中飞的”缩短……

  这一幕幕如科幻般的场景,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创新热土上变成现实。

  “新质生产力”是近来经济领域的“C位热词”,但新概念、新理论皆源于实践。近年来,新质生产力已在实践中形成,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、支撑力。

 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,俯瞰南粤大地,广州、深圳、香港、澳门,4座核心城市“串联成珠”,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,串联珠三角地区,辐射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,新质生产力“源头活水”在新的“科学的春天”滋长勃发:

  ——连续7年,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居全国第一;“深圳-香港-广州科技集群”连续4年来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;

  ——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、掌握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、建设数字孪生系统……2023年广东科技研发经费支出约4600亿元,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.39%;

  ——作为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,广东现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、绿色石化、智能家电、先进材料、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;广东高新技术企业、入库中小型科技企业数量双双超过7万家。

  惟创新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创新者胜。经济成绩单是否亮眼?“别人家的产业”发展为何增长快、势头好?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这张新“答卷”上自见分晓。

  科创如何“点亮”新质生产力

  脑机接口、AI大模型、智能驾驶、低空经济……未来产业方兴未艾。巨大的规模体量,广东需要在更多新赛道上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,才足以支撑经济整体的跃升。

  2019年2月,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发布,明确提出“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”。如今,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、多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学、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。

  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,使得大湾区催生出源源不断的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构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力。

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,成立5年多来,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,推动新材料相关产业发展,已成为粤港澳科技创新、成果转化、人才协作的重要阵地。

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松山湖模式”:“作价入股”成果转让模式、技术参股模式、室企攻关、依托“关键核心材料+创新平台资源”构建创新生态的产业集聚模式,架起铁索桥,跨越“死亡谷”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“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已经占据一席之地。”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剑的话语掷地有声。

  周剑的底气,来源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,更来源于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科技创新沃土及完善的产业发展配套。

  优必选不断探索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领域,突破并积累了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。在全球率先完成了小扭矩到大扭矩(扭矩从0.2牛顿米到200牛顿米)伺服驱动器批量生产,满足机器人自主创新发展对于伺服驱动器核心关键部件的需求。依托核心技术创新积极布局知识产&#